一、新疆東線之哈密景點
1、哈密王陵
哈密(mi)(mi)王(wang)(wang)陵(ling)是中(zhong)國清代新疆哈密(mi)(mi)歷代回(hui)(hui)(hui)王(wang)(wang)及(ji)其(qi)家(jia)族(zu)的陵(ling)園,俗稱"回(hui)(hui)(hui)王(wang)(wang)墳(fen)"、"王(wang)(wang)爺墳(fen)",位于哈密(mi)(mi)市(shi)西(xi)南(nan)郊(jiao)之回(hui)(hui)(hui)城。占地面積約1.3公頃,四周有圍(wei)墻。建(jian)筑(zhu)群共分三(san)部(bu)分:第一部(bu)分膸大拱(gong)拜(即回(hui)(hui)(hui)王(wang)(wang)墳(fen)),埋葬著(zhu)七(qi)世回(hui)(hui)(hui)王(wang)(wang)伯錫(xi)爾及(ji)其(qi)大小福晉,八世回(hui)(hui)(hui)王(wang)(wang)默(mo)哈莫(mo)德及(ji)其(qi)王(wang)(wang)妃、王(wang)(wang)族(zu)40人。該墓(mu)為(wei)新疆著(zhu)名的建(jian)筑(zhu),下方上圓,通高17.8米(mi)(mi),建(jian)筑(zhu)面積1500平(ping)方米(mi)(mi),雄偉壯觀素雅莊重(zhong)。第二部(bu)分是南(nan)邊(bian)的五座(zuo)亭式木(mu)結構小拱(gong)拜,東(dong)西(xi)排列,為(wei)歷代回(hui)(hui)(hui)王(wang)(wang)陵(ling)墓(mu),現(xian)完整保存的只(zhi)有兩座(zuo)。第三(san)部(bu)分為(wei)艾(ai)提卡大禮(li)拜寺(si),該寺(si)東(dong)西(xi)長(chang)60米(mi)(mi),南(nan)北寬36米(mi)(mi),占地2280平(ping)方米(mi)(mi),可(ke)容納5000人做禮(li)拜。大寺(si)頂棚內由108根雕花木(mu)柱承(cheng)重(zhong),四壁飾花卉(hui)圖(tu)案及(ji)阿拉伯文古蘭經,是哈密(mi)(mi)地區最大清真寺(si)。
維吾爾族稱之為“阿勒同勒克”(意為黃金之地)。1709年第一代哈密王—扎薩克額貝都拉死后便葬于此。從此這里便成為清代哈密歷代回王的墓葬建筑群。現在的回王陵建筑群由大拱背、小拱背和大禮拜寺 (艾提卡寺)等三部分組成。大禮拜寺殿高大寬闊,可容納5000人同時禮拜,史料記載,該寺修建于一世回王額貝都拉時期(即康熙年間)。四世回王玉素甫時(1740年-1760年間)和六世回王額爾德錫時(1740年-1813年間)曾兩次擴建。同治六年(1867年)七世回王白錫爾死后,清廷追封他為碩親王,并撥專款修建大拱背(即回王墳)。
門票:40元,學生票半價,現役軍人和70歲以上老人免票。
開放時間:9:00-19:00
交通:位于回城鄉政府西南1公里處,在市內坐10路公交車可到,或者打車10元左右。
旅人提示:王陵就在南郊客運站旁,如果你是從鄯善縣坐汽車過來,下車站就在南郊客運站。
2、哈密回王府
哈密維吾爾族首領額貝都拉擺脫準噶爾部歸附清朝后,于康熙三十七年(1698年)秋進京,第二年返回時,從京城請來了漢族工匠設計修建王府和回城,費時七年方峻工。重建后的王府規模宏大,建筑構造既體現了古典建筑的藝術風格,又融合了漢族建筑藝術的特點。
王(wang)(wang)府(fu)土墻高臺,琉璃瓦頂,飛(fei)檐斗(dou)拱(gong),園(yuan)林交錯,是當(dang)時新(xin)疆境內規模最大(da),最具特色的(de)一(yi)座宮廷(ting)建筑。后又經(jing)過幾代回王(wang)(wang)的(de)修繕加工和經(jing)營擴(kuo)建,至七世回王(wang)(wang)伯錫爾(er)時,已成為一(yi)個宅園(yuan)相連,宏偉壯觀(guan)的(de)園(yuan)林建筑群(qun)。同治(zhi)五年(nian)(1864年(nian)),阿古柏叛軍(jun)攻打哈密,殺害伯錫爾(er)并燒毀王(wang)(wang)府(fu)。同治(zhi)十二年(nian)秋,陜西(xi)回民義軍(jun)頭(tou)目白(bai)彥虎攻進回城,王(wang)(wang)府(fu)又遭掠奪。
清光緒八年(1882年),九世回王沙木胡索特襲位后,對王府進行了擴建和翻修。擴建后的王府面積占回城的四分之一,有房800多間,大小九道門樓。正門樓為中西合壁結構,飛檐起脊,畫棟雕梁,綠琉璃瓦頂。整體建筑分為內外二宮,內宮地面與城墻同高,外形是城樓式的宮殿。
民國19年(1930年)6月,沙木胡索特病故。次年,農民暴動,駐哈密省軍進占回城,為尋找財寶,將這座有二百年歷史的回王府“付之一炬,夷為平地”,連有數百年歷史的“貯藏經典之庫”也隨大火化為灰燼。
現在的哈密回王府地處哈密市回城鄉阿勒屯村(哈密王陵隔壁),建成的王爺臺分為兩部分,臺上仿古建筑(單體建筑13個,建筑面積1400平方米),臺下為二層框架結構(建筑面積約14000平方米),主要項目有臺吉議事處、回王宮大殿、回王寢宮、配殿、清真寺、角亭等。
交通:位于哈密市回城鄉,與哈密王陵相鄰。在市內坐10路公交車可到,或者打車10元左右。
門票:40元
開放時間:9:00-19:00
旅人提示:要是覺得門票太貴,在外面轉一圈也不錯,附近的維族村落可以轉轉。哈密王陵和哈密回王府后面有一片麻扎。
3、哈密博物館
哈密博物館成立于1988年,2002年6月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援建的南粵文化中心遷入。博物館有展廳面積800余平方米,庫房面積300平方米。館內收藏有原始社會至明清時期的石器、青銅器、陶器、木器、鐵器、毛布、清代服飾和干尸等文物12000余件,其中17(類)件為國家一級文物。
文物以通史陳列的方式分為石器時代、青銅時代、漢—北朝及隋、唐、元、明、清來呈現哈密悠久的古代文明,在通史陳列中還包括有獨特文化面貌的五堡、焉不拉克兩個專題陳列。展廳陳列各類文物1000余件,有轟動國內外的五堡干尸、精美的古代毛布和屬于北方青銅文化的銅釜、鹿首銅刀等珍貴文物,大部分展品為歷年考古發掘出土文物,有著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。博物館的陳列設計現已全面更新,處于全疆地州級博物館一流水平。
交通:與哈密王陵和哈密回王府相鄰,隔一條馬路。在市內坐10路公交車可到,或者打車10元左右。
門票:憑身份證免費參觀
開放時間:9:00-19:00
旅人提示:博物館周一休息,不要趕到周一前往哦。
4、哈密木卡姆傳承中心
哈(ha)密(mi)木(mu)(mu)(mu)(mu)卡(ka)姆傳(chuan)承中(zhong)(zhong)心建筑面(mian)積4875平(ping)方米(mi),占地(di)面(mian)積1600平(ping)方米(mi),主(zhu)體四層(ceng)。一層(ceng)主(zhu)要有(you)木(mu)(mu)(mu)(mu)卡(ka)姆傳(chuan)承使用的(de)演(yan)(yan)藝大廳(ting)、教室、宿舍、資料室、外部(bu)(bu)(bu)廣場(chang)和舞臺控(kong)制(zhi)室、庫房(fang)等;二(er)層(ceng)大廳(ting),900多平(ping)米(mi),主(zhu)要沿四周(zhou)墻(qiang)壁展示維吾爾(er)十(shi)二(er)木(mu)(mu)(mu)(mu)卡(ka)姆的(de)產(chan)生、發展、演(yan)(yan)變的(de)沿革,以圖片、壁畫、文(wen)字、雕(diao)塑等藝術展現形(xing)式(shi),全面(mian)反(fan)映“人類文(wen)化(hua)(hua)遺產(chan)的(de)瑰(gui)寶(bao)——維吾爾(er)木(mu)(mu)(mu)(mu)卡(ka)姆”的(de)文(wen)化(hua)(hua)形(xing)式(shi)、特色和內容(rong)。大廳(ting)空間主(zhu)要作為冬季中(zhong)(zhong)小型(xing)展演(yan)(yan)場(chang)地(di)。三(san)層(ceng)東部(bu)(bu)(bu)是可(ke)容(rong)納60人觀看專門演(yan)(yan)出的(de)展演(yan)(yan)廳(ting),在這里(li)不僅(jin)可(ke)以為木(mu)(mu)(mu)(mu)卡(ka)姆傳(chuan)承人提(ti)供排演(yan)(yan)、演(yan)(yan)練(lian)場(chang)地(di),也(ye)是觀光者欣賞木(mu)(mu)(mu)(mu)卡(ka)姆藝術的(de)小型(xing)場(chang)地(di)。西(xi)半(ban)部(bu)(bu)(bu)是專門展現哈(ha)密(mi)木(mu)(mu)(mu)(mu)卡(ka)姆的(de)產(chan)生、傳(chuan)承、發展過程(cheng)及歷(li)史、文(wen)化(hua)(hua)、藝術等方面(mian)價值的(de)哈(ha)密(mi)木(mu)(mu)(mu)(mu)卡(ka)姆展廳(ting)。四層(ceng)主(zhu)要用來展示哈(ha)密(mi)地(di)區(qu)現已申報的(de)各級(ji)非物質文(wen)化(hua)(hua)遺產(chan)的(de)展覽場(chang)地(di)。
該中心建筑外形設計主要突出了“天圓地方”的中國傳統思想理念,上圓下方,建筑頂部有一個碩大的維吾爾族手鼓覆蓋,其下由四個夸張放大了的哈密木卡姆演奏中最經典、最有特色的樂器哈密艾捷克、哈密熱瓦甫支撐。手鼓頂的底部以圓心點為半徑向周圍輻射出12根軸線,這代表了哈密麥西熱甫獨有的車輪舞的象征寓意,12根軸線則代表了維吾爾木卡姆的十二個套曲;頂部的手鼓向上擺放,下平上凹,象征了哈密獨有的青苗麥西熱甫中盛放、傳遞青苗的托盤。托盤周長全長165米,其上用浮雕展示了哈密木卡姆產生、發展和演變的過程:摩可兜勒、伊州大曲和伊州樂、闊克麥西熱甫、普塔舞、車輪舞等等;哈密維吾爾族人民在生產、勞動過程中創造的歌、舞、樂為一體的內容豐富的綜合性木卡姆藝術特色。建筑一層上主體四周巧妙結合維吾爾族傳統回廊建筑形式,建筑正面用六根綠色柱子支撐,“六”代表了維吾爾族人民民俗生活中的吉祥數字,綠色代表了和平、希望和安定,寓意了今天和諧美滿的生活。回廊四周和建筑主體上采用的廊柱、藻井、女兒墻、漏窗等的風格均采用了哈密維吾爾族的傳統建筑風格。
交通:與哈密博物館緊鄰,在市內坐10路公交車可到,或者打車10元左右。
門票:20元/人
旅人提示:可以在傳承中心欣賞木卡姆的表演,建筑也值得一看!
5、蓋斯麻扎
相(xiang)傳,唐貞觀(guan)年(nian)(nian)間,應(ying)唐太宗李世民(min)邀請,穆(mu)罕(han)默德派弟(di)子蓋(gai)(gai)斯(si)(si)、吾外(wai)斯(si)(si),萬嘎斯(si)(si)三人來(lai)中國(guo)傳教。萬嘎斯(si)(si)病逝廣州(zhou),蓋(gai)(gai)斯(si)(si)和(he)吾外(wai)斯(si)(si)到達長安,受到唐太宗的歡(huan)迎。回(hui)國(guo)途中,吾外(wai)斯(si)(si)病逝于(yu)河西之(zhi)回(hui)回(hui)堡,蓋(gai)(gai)斯(si)(si)則于(yu)唐貞觀(guan)九(jiu)年(nian)(nian)(公元635年(nian)(nian))歿于(yu)星(xing)星(xing)峽,被草草掩埋。后來(lai),哈密(mi)回(hui)王派人在(zai)星(xing)星(xing)峽為其修(xiu)建一座拱背。
遺址散(san)布在(zai)(zai)白楊河(he)兩(liang)岸高高的土崖上(shang)。河(he)東(dong)有(you)3個洞(dong)窟(ku)、1座(zuo)佛塔和1座(zuo)大佛寺。大佛殘高8.2米(mi),估計整(zheng)身高度在(zai)(zai)15米(mi)以上(shang)。大佛寺大殿高5層,這在(zai)(zai)當時已(yi)經是(shi)高層建筑了。
拉甫卻克古城位于哈密市五堡鄉四堡村內,東距哈密市65公里。為漢唐時代城址。海拔614.2米。1957年被列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。
古城頗具規模,有南北二城,平面呈“呂”字形。由于白楊河水自兩城間流過,致使古城遭受破壞。城內已被辟為村民居住地或果園,原有建筑大多被毀。
在古城內外發現的陶片主要是夾砂紅、灰陶。多為輪制,火候較高。紋飾以花邊刻線和附加堆紋為主。器形有罐、甕等。從形制特點看,與吉木薩爾縣北庭故城中出土器物多有相同或相近似之處。
據《后漢書•西域傳》記載:“十六年,明帝乃命將帥,北征匈奴,取伊吾廬地,置宜禾都尉以屯田。”北魏太和十七年(493年),鄯善國被高車人攻破,部分人北逃伊吾,在這里筑城居住,稱為納職。唐貞觀四年(630年),又在此設伊州,下屬納職縣城。
交通:離開白楊河佛教遺址南行約10公里,就到了,兩者之間有簡易的公路相連,但沒有班車往來,如果不是租車,只有步行前往。有時也有便車,但這要靠運氣。
8、五堡古墓群和哈密古尸
位于新疆哈(ha)密市五(wu)堡鄉,距市區(qu)70公里,這里的(de)古墓葬(zang)群,面積(ji)約5000平方(fang)米(mi)。 1978年開始(shi)發掘,被譽為“金發女郎“的(de)哈(ha)密干尸(shi),就是在此地(di)發掘出土的(de)。現已(yi)發掘29座墓穴。墓葬(zang)的(de)形狀為豎穴土坑單人葬(zang),尸(shi)體側身屈肢。
因其地有一(yi)塊露出地面(mian)的(de)巨大的(de)白(bai)石(shi)(shi)而得名。它位于新(xin)疆天山北坡,距哈密市區約60多公里,屬天山區白(bai)石(shi)(shi)鄉(xiang)。海拔約2300米,這里景色優美(mei),氣候涼爽,雨水充足,空氣清新(xin),清泉噴涌,水質甜(tian)美(mei)。
南面幾公里處就是天山北坡,與東天山主峰喀爾里克峰遙遙相對,山頂白雪皚皚,雪線下松林層層密密,平地上有株株紅松。北面為白云繚繞的巴里坤北山,左右是一望無際的伊葉英格爾草原和巴里坤大草原。夏秋之季,綠草如茵,野花競放,泉水淙淙,景色醉人。羊群象飄動著的朵朵白云;松林里點綴著座座氈房。傍晚牛羊歸圈,炊煙四起,奶茶飄香。景區還分布著許多古寺廟和古文化的遺址。古寺廟的遺址有天山廟(關帝廟),古文化遺存有天山唐碑,位于天山廟東三十余步。松樹塘漢代任尚碑、燒陶 遺址。大型冶煉遺址與天山唐碑相映照,“飽千秋冰雪,此中有漢石唐碑”。距白石頭十公里柳條河岸處,千頃碧波的草原上,奇妙地呈現出鳴沙山,是目 前國內僅有的四座鳴沙山中最完美、鳴聲最佳、傳有優美傳奇神話的鳴沙山之一。(四座鳴沙山名稱:哈密鳴沙山,敦煌鳴沙山,寧夏沙坡頭,內蒙響沙灣)。
交通:從哈密市到伊吾、巴里坤的班車都經過白石頭,距離63公里,到白石頭后下車即可。
門票:20元
旅人提示:這里距離下一個景點松樹塘8公里,游覽結束后,可以等過路班車離開,也可以租馬到松樹塘50元/小時,步行也可以,就是需要一個多小時。
另外,這里有比較完備的旅游餐飲設施,還有一個高爾夫球場。可以在這里住宿,但這里的飯菜價格都比哈密市內貴。一般的小木屋100元左右一人,氈房100-300元一頂。如果帶有帳篷或睡袋,可以找一戶哈薩克人家,在其附近住下來。
11、松樹塘
松樹塘南距新疆哈密市73千米。 松樹塘位于天山北麓,地跨哈密、巴里坤和伊吾的交界處,海拔1 800-3 000米,年平均氣溫在-0.4℃,經常出現6月落雪、8月降霜的現象,是以馱為主,馱挽、馱乘兼用的軍用馬新品種——伊吾馬的產地。
松樹塘南依巴里坤山,北臨綠草如茵的巴里坤大草原,在洪積扇緩坡和山腰、谷地間松杉蔥郁,森林滿坡,云杉樹一直延展到平野上。據統計,僅巴里坤縣境內的原始森林面積就達5.6萬公頃之多,而山頂終年白雪皚皚。
清人(ren)洪亮吉游(you)該地后作《松(song)樹塘萬松(song)歌》:"千峰(feng)(feng)萬峰(feng)(feng)同一峰(feng)(feng),峰(feng)(feng)盡削立無(wu)蒙茸(rong)。千松(song)萬松(song)同一松(song),千悉直上(shang)無(wu)回容。…好奇狂客忽至此,大笑一呼忘(wang)九(jiu)死(si)。看峰(feng)(feng)前行馬(ma)蹄(ti)駛,欲到(dao)青松(song)盡頭止(zhi)。"
在遼闊的草原上,奇妙地出現了一座長約五公里,以石英長石堆積而成的沙山,山呈東北——西南走向,西緩東陡。腳下有條小河蜿蜓流過。當人們從沙山頂往下滑時能聽到從山的內部發出的聲音,猶如萬馬奔騰,海潮洶涌,故名鳴沙山。
哈密鳴(ming)沙(sha)山(shan)(shan)沙(sha)鳴(ming)聲(sheng)之大(da),冠蓋全(quan)(quan)國三(san)大(da)沙(sha)鳴(ming)(甘肅敦(dun)煌鳴(ming)沙(sha)山(shan)(shan)、寧(ning)夏(xia)中衛縣沙(sha)坡(po)頭和(he)內蒙古包頭響(xiang)沙(sha)灣(wan))。當地民間有一個傳說:唐朝女(nv)將樊梨花(hua)帶兵征西時,有一營女(nv)兵與(yu)敵人遭遇(yu),戰(zhan)斗激(ji)烈,因眾(zhong)寡(gua)懸殊,全(quan)(quan)部陣亡(wang),樊梨花(hua)率(lv)師趕到,大(da)敗敵兵,將女(nv)兵尸體全(quan)(quan)部葬在沙(sha)山(shan)(shan)上,陰魂不(bu)屈,常(chang)常(chang)從沙(sha)山(shan)(shan)底傳出廝殺吶喊聲(sheng)。人們根(gen)據這一傳說,給這一景點取名“沙(sha)山(shan)(shan)藏營”。
多年前,考古工作者從沙底發掘出古代兵器、馬鞍、尸骨等。據說,這里是古代兵戎相見之地,曾有一將率壯士五百,與匈奴血戰,全軍戰死于此。
鳴沙山位于哈密市區以北70多公里的口門子柳條河沿處。相對高度35至115米,南北長約5公里,塔水河和柳條河繞沙山兩側蜿蜒流過。立于天山廟上,可鳥藍瞰其全貌。山麓有泉,四周草茂,有河從山前繞過,每當風起可聽到沙鳴,勝似牧笛悠揚。
由于這里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溫度條件的作用,當游人靜臥沙上時,風動沙移,沙鳴聲如泣如訴,如蕭如笛,凄婉低回。當游人做滑沙運動時,沙粒向下翻卷滾動,相互磨擦,聲波振蕩,沙鳴聲如同飛機從空中掠過,隆隆作響。
交通:從哈密到伊吾、淖毛湖的班車都要經過鳴沙山。
門票:20元
旅人提示:從松樹塘步行去,大約要一個半小時,也可以從松樹塘包車去或租馬去。
14、巴里坤草原
巴里坤草原位于新疆東北部,這里有“天山淞雪”、“瀚海鰲城”、“鏡泉宿月”、“岳臺留勝”等8處名勝古跡。草原海拔1650米,雪山晶瑩,松林青翠,云霧繚繞,變幻莫測。此景被稱為“天山淞雪”。傳說,天山淞雪是遠古時期黃帝開國后,唐堯、夏禹、周穆王西巡“西王母之國”的時候,在“瑤池歡宴”上贈賜的一幅中原絲繡,后來西王母把絲繡化成了“天馬”牧場。迄今巴里坤草原仍有“天馬故鄉”之稱。
距離巴(ba)(ba)里(li)坤(kun)古城(cheng)南約5公(gong)(gong)里(li)處,有一座(zuo)高(gao)約200米的小山(shan),名為岳(yue)(yue)公(gong)(gong)臺,岳(yue)(yue)公(gong)(gong)臺背倚雪山(shan),面(mian)對草(cao)原,山(shan)頂多(duo)奇峰怪石,山(shan)下泉涌瀑布。據《新疆圖志•山(shan)脈(mo)志》記載:“群(qun)山(shan)惟岳(yue)(yue)公(gong)(gong)臺最雄(xiong)杰,前有八(ba)陣奇門,兩(liang)面(mian)能容萬馬……”。傳(chuan)說在此山(shan)操兵(bing)(bing)點將可以克(ke)敵制勝。清代雍正(zheng)七年(nian)和九年(nian),寧(ning)遠大將軍威(wei)信公(gong)(gong)岳(yue)(yue)鐘琪曾兩(liang)次遠征(zheng)準噶爾,途經巴(ba)(ba)里(li)坤(kun)草(cao)原,就扎營(ying)此山(shan)操兵(bing)(bing)點將,果然(ran)兩(liang)次征(zheng)戰均獲(huo)勝凱旋(xuan),故得美傳(chuan)“岳(yue)(yue)臺留勝”。
交通:從哈密坐班車到巴里坤縣,到縣城就算到巴里坤草原了,巴里坤草原有20多萬畝,去往各個景點都會路過巴里坤草原,部分景點便就身處巴里坤草原內。
門票:40元
旅人提示:巴里坤草原是新疆第二大草原,確實美,不過比起其它新疆西部的草原,這個只是一般。可以租用當地哈薩克人的馬匹,騎馬之前最好商議好價格,目前的價格30-50元/小時。
15、巴里坤湖
巴里坤湖由四周自然泉水匯流注入而成,東西寬約12公里,南北長約20公里,湖水面積112.15平方公里。湖也是儲量豐富的芒硝礦和鹽田,湖水中含有水生物鹵蟲。
巴(ba)(ba)里(li)坤(kun)湖(hu)(hu)(hu)古稱(cheng)(cheng)蒲(pu)(pu)類(lei)海(hai),婆悉海(hai),元代(dai)稱(cheng)(cheng)巴(ba)(ba)爾(er)庫勒淖爾(er),清(qing)代(dai)的(de)蒙古沙、巴(ba)(ba)爾(er)庫爾(er)對(dui)音稱(cheng)(cheng)巴(ba)(ba)里(li)坤(kun)湖(hu)(hu)(hu)。關于(yu)巴(ba)(ba)里(li)坤(kun)湖(hu)(hu)(hu)有許多(duo)美麗的(de)傳說,流傳最(zui)多(duo)的(de)一則傳說是:一位漢(han)族(zu)姑(gu)(gu)娘(niang)和一位名(ming)叫蒲(pu)(pu)類(lei)海(hai)的(de)哈(ha)薩克(ke)青(qing)年合力同破壞湖(hu)(hu)(hu)泊的(de)山魔搏斗,姑(gu)(gu)娘(niang)被壓在(zai)尖(jian)山下石化了(le),哈(ha)薩克(ke)青(qing)年扭住山魔同沉湖(hu)(hu)(hu)底。他(ta)們用生(sheng)命為后人換(huan)來安寧幸福的(de)生(sheng)活。為了(le)紀(ji)念他(ta)們,人們就把尖(jian)山下的(de)數股清(qing)泉叫“漢(han)姑(gu)(gu)泉”,把湖(hu)(hu)(hu)泊稱(cheng)(cheng)作“蒲(pu)(pu)類(lei)海(hai)”。
巴里坤湖畔聚集了數百座氈房,牧民邊放牧勞動耕作、邊休憩。
巴里坤湖位于巴里坤縣西北18公里處,是一個高原湖泊,海拔1585米,四周山巒起伏,水草豐美,湖中碧波蕩漾。獨具“迷離蜃市罩山巒”的奇觀。
每當盛夏,這里湖光山色,分外迷人,牧民們游牧湖畔,氈房座座,牛羊成群,牧歌悠揚,是一處避暑旅游的好地方。
交通:從哈密客運站乘班車可以到達巴里坤縣城,然后轉乘的士前往,或者在縣城坐班車到海子沿,到了海子沿就到了巴里坤湖的湖邊了。
16、怪石山
怪石(shi)山最(zui)怪的就是滿山的小(xiao)(xiao)石(shi)窟,這些大小(xiao)(xiao)不等的石(shi)洞(dong)有(you)(you)圓(yuan)形(xing),有(you)(you)方形(xing),像佛龕、像蜂窩、像羊肚,近(jin)看(kan)小(xiao)(xiao)石(shi)洞(dong)并不深,很圓(yuan)滑,像人(ren)(ren)工旋磨出的一樣(yang),小(xiao)(xiao)洞(dong)直徑(jing)1米左(zuo)右,大洞(dong)被(bei)稱為“包廂者”,可(ke)坐(zuo)十幾個人(ren)(ren)。幾座山從(cong)山頂(ding)到山腳都是“千(qian)瘡(chuang)百孔”,有(you)(you)的稱“蜂窩崖(ya)”,有(you)(you)的稱“千(qian)佛洞(dong)”或“萬(wan)佛龕”、“千(qian)窟崖(ya)”等。每當(dang)下暴雨(yu)時水從(cong)山頂(ding)流下,便形(xing)成了無數個小(xiao)(xiao)水簾洞(dong),景(jing)致令人(ren)(ren)叫絕!
欲登怪石山頂,有一條古人修造的石階,很像華山“千尺幢、百尺峽”,又陡又窄,山頂有一個“南天門”,由兩塊巨石矗立,中間只有一尺寬的石縫,胖人無法通過。更為奇特的是嶙峋陡峻的怪石山頂卻是一馬平川的“高平原”,汽車都能從后面開上去。
怪石山距縣城60公里,有10多公里的便道與縣城至煤礦的柏油公路相接,位于巴里坤湖西北7公里外小夾山的最東端。
交通:從縣城打車往返需100元/車左右。
門票:20元
旅人提示:離開怪石山,即可返回縣城,然后回到哈密,乘車前往鄯善或者進入甘肅繼續旅行。
二、新疆東線特色節日與人文
1)特色節日和活動
新疆的主要宗教,故而肉孜節、古爾邦節和納魯孜節(鄯善維吾爾族稱“沙拉”)是新疆地區三個傳統節日。當你在歷九月、十二月十日和農歷春分日之時行走在新疆東線時,特色節日就在你身邊了。
新疆東線上不容錯過的活動:
中國絲綢之路吐魯番葡萄節
中國絲綢之路吐魯番葡萄節是為紀念絲綢之路開通2100年而舉辦的。從1990年開始,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。
有精彩的民俗風氣活動和新疆許多著名歌舞團的表演。還會有民間藝術展覽、體育比賽。旅游紀念品展評會等。游客也可以參與“農家樂”、維吾爾婚禮表演、葡萄采晾比賽等活動。(不過那時,整個吐魯番也會人滿為患的。)
國際沙雕藝術節
國際沙雕藝術節每年8月,鄯善的庫姆塔格沙漠會舉辦國際沙雕藝術節。此活動從2004年開始,每年8月舉辦一次。
藝術節活動中雕刻藝術家會在現場制作沙雕,游客可以手里雕刻工具,在已經夯實的沙堆上隨意雕刻出能夠想象得到的形象,遇到困難了還可以請教旁邊的雕刻藝術家。庫木塔格沙漠公園會為游客提供與雕刻家互動制作沙雕的機會,并且評選出游客制作的優秀沙雕作品給予獎勵
哈密瓜節
哈密瓜節是由哈密市委、市政府主辦,自1993年起至今,已歷時6屆17年。以瓜鄉文化為梭,以哈密瓜園為起點,讓國內外游客充分體現“一日游四季、十里不同天”的神奇,充分感受“游哈密、走遍天山南北”的深刻內涵。節日活動上通常會有精彩的歌舞絕技表演。
2)東線人文
維吾爾族歌舞
人們常說新疆人民“會說話便會唱歌,會走路便會跳舞”,能歌善舞是他們的天賦,其實這說的就是維吾爾族人的歌舞。維吾爾族舞蹈含蓄、優美,女性姿態柔軟、舒展,男子則奔放、矯健。擅長于頭部和手腕的運用。通過移頸,頭部的搖和豐富多變的手腕,再加上昂首、挺胸、立腰等姿態,以及眼神的巧妙配合,使舞蹈色彩濃郁,別具一格。微顫膝部、旋轉身體是維吾爾族民間舞蹈中富有特色的表演風格。
旅人提示:在吐魯番,夜晚各大賓館葡萄架下的“麥西來普”民族歌舞,已名聞天下,有收費的哦,可以一看。
哈密木卡姆
新(xin)疆維(wei)吾爾(er)木卡(ka)姆(mu)藝(yi)術是一種集歌、舞、樂于一體(ti)的(de)(de)大型綜合(he)藝(yi)術形(xing)式(shi),音樂形(xing)態豐富多樣,有多種音律,繁(fan)復的(de)(de)調式(shi),節拍、節奏(zou)和組(zu)合(he)形(xing)式(shi)多樣的(de)(de)伴奏(zou)樂器,顯示(shi)出鮮明(ming)的(de)(de)民族特色(se)和強(qiang)烈的(de)(de)感染力(li)。
無論你來自何處,到新疆就會發現這里的食物與眾不同。忘掉你平時的最愛,品嘗當地特色美食是旅行當中一項必要的體驗項目。這里處處可以尋找到新疆特色美食,如果吃不慣,在吐魯番、鄯善和哈密也很容易找的到漢餐餐館。
馕 馕是維吾爾族群眾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主要的食品,也是維吾爾族飲食文化中別具特色的一種主食。干百年來,維吾爾族群眾天天食用它。馕的最大的特點是香脆可口、久存不壞,即使是炎熱的夏天,攝氏30多度,把馕放上十天半月,也從來不會變質變味。
油塔子
這是維吾爾族群眾喜食的一種面油食品,色白油亮,層次很細,香軟油多而不膩。食用時,用筷子從油塔子的上面夾住,向上一提,一層一層的拉了起來,如同寶塔一樣,故名“油塔子”。它是維吾爾族待客的上乘食品。
燜餅子 維吾爾語叫“牙甫瑪”。這種食品是先將羊肉或雞肉煮熟后,將搟好的薄餅鋪蓋在肉上,每鋪上一層薄餅,澆上一次肉湯,再用筷子,扎幾個眼,讓餅下肉湯溢出餅面。如此往復,鋪上數層后,將鍋蓋蓋嚴,用慢火燜熟,這是第一種做法。另一種做法是:將每張薄餅抹上清油,再一張一張地鋪蓋在肉上,燜熟。
吃時,先將肉盛在盤子里,再將燜餅一張一張地放在肉上,便可上席。這種飯食多在冬季食用,招待嘉賓,大方、實惠、味美肉香。
抓飯
維吾爾語叫“波羅”。因為食用時多用手抓,故又俗稱抓飯。抓飯油亮生輝,香氣四溢,味道可口,營養豐富。那香噴噴的氣味,足以使你垂涎欲滴。抓飯不僅是營養豐富的“大補”之飯,同時也是省力、省時,飯菜具全、眾口好調的理想食品,特別是在招待上百名客人時,做抓飯則能使人人滿意。
烤包子
維吾爾語叫“沙木薩”。它是在小型馕坑里烤制的包子,故稱“烤包子”,是哈逢年過節招待親朋好友的佳品,還常用來作為紅白喜事互相饋贈的札品(禮品)。
薄皮包子
維(wei)吾爾(er)語稱(cheng)“皮(pi)特爾(er)曼塔“。它所用餡(xian)的(de)(de)原料(liao)與烤包子差不(bu)多,包子皮(pi)搟得(de)十分薄,但不(bu)在馕坑里(li)(li)烤,而(er)是在籠里(li)(li)蒸(zheng)制而(er)成。蒸(zheng)熟后,透過(guo)外面的(de)(de)皮(pi)幾乎能看到里(li)(li)面的(de)(de)餡(xian),其特點是皮(pi)薄、肉嫩、油(you)多,伴有洋蔥的(de)(de)香(xiang)味,非常(chang)可(ke)口,吃起來猶如包子皮(pi)融化(hua)在嫩肉油(you)香(xiang)中(zhong)一般。
馓子
馓子,這是一種油炸食品,是維吾爾族群眾很喜歡的一種傳統的待客食品,多在“肉孜節”、“庫爾班”節節慶時食用。馓子的造型,全在于擺放的技巧,馓子的色澤和味道全在于配料的適度、和面的功夫和在油炸時對火候的掌握。
手抓肉
手抓肉在食用之前,必須洗掙雙手,吃時,由主人用小刀削成小塊,方便食用。為了增加口味,在肉上撒一些生洋蔥味道就更美了。吃完肉以后,主人會給客人送來可口的羊肉湯,這就達到了原湯化原食的目的。
羊雜碎
維吾爾族對吃羊雜碎(下水)十分講究,他們不僅自己喜歡吃,而且還作為一種招待客人的名饈佳肴。羊雜碎包括面肺子,米腸子。
烤羊肉串
新疆的烤羊肉串可以說是風靡全國的一種風味小吃,受到廣大群眾的青睞。烤羊肉串,維吾爾族稱之為“卡瓦甫”,新疆東部羊肉風味獨特,原因有兩個:一個是天山里的羊品種優良;另一個是烤羊肉串選用了特殊調味品——孜然。
四、行走在新疆東線的提示
首先,帶著微笑旅行,在旅行途中或許言語不通,但微笑絕對是最好的溝通名片。
花點時間了解一下當地的文化和少數民族的禁忌,這樣做不僅可以避免因無心而冒犯當地人,說嚴重點可以避免引發大事件,而且可以幫助你博得當地人的歡心。
這條線路上,少數民族以維吾爾族居多。學幾句簡單的維吾爾日常用語,嘗試著聽說一下,可能會有意外的驚喜哦。
尊重當地人的著裝標準,夏天男性在室外最好不要穿背心短褲,女性不要穿坦胸露背、過于短小的衣服。在旅游途中,沒有必要打扮得過于性感。
在任何時間和場合,無論你有多興奮,請保持言談舉止的文雅禮貌,不要指手畫腳,大呼小叫。
是新疆的主(zhu)要(yao)宗(zong)(zong)教,請尊重他們(men)的宗(zong)(zong)教習慣。請不(bu)要(yao)喧鬧,當(dang)他們(men)誦讀祈禱經文時,不(bu)要(yao)在一(yi)邊說話,不(bu)要(yao)有任(ren)何(he)不(bu)雅的舉(ju)止。
驗證碼:
匿名發表
出疆旅游電話:0991-2671000 0991-2310325 18999981856 | 新疆散客旅游電話:0991-2310325 18099695348 18999832796 |